03
24
-
08
为了追求所谓的仪式感和科技感,也为了改善外形和降低风阻,现在慢慢的变多的车开始采用隐藏式门把手,在车辆处于落锁状态时,门把手会自动缩进车门里面,让车身变成平整的面。大家都知道,这种设计的槽点极多,作动机构复杂,容易出故障;软件系统的BUG也会导致把手弹不出来或者收不回去;冬天的时候,把手还容易被冰给冻住……
但这不算大事,隐藏式把手最大的争议在于,很多人害怕它在事故时无法弹出。配备隐藏把手的车型,相关新闻并不少,比如说林志颖车祸那个例子,当时车辆撞击后很快起火燃烧,热心路人几番尝试打开主驾车门都失败了,此后似乎是副驾乘客打开了车门,路人才得以将他从副驾拖了出来,营救成功几秒后车辆就爆燃了,晚几秒钟,后果不堪设想。诸如此类的事故,还有很多很多,难免让人害怕自己在车祸后会被关在燃烧的车内。
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,开不开得了,跟采用何种把手并无关系。伸缩式门把手依靠电力驱动完成弹出和收回动作,但它的作动机构依然是依靠机械拉索来连接门锁,换句话说,你只要能将把手从门里面抠出来,它就和传统把手没有两样了。关键是,怎么抠?其实车企早就预留了途径,因为你就算不出车祸,也可能遇到钥匙遥控失灵或者电瓶亏电的情况,需要手动打开。这个途径通常设置为,按压把手的前端,按下去之后,把手后端就翘起来了,变成可以拉动的状态,也露出了钥匙孔。
只不过这种手动拉出方式太过于隐蔽,而且违反直觉,可能很多车主都不知道,更别说来施救的路人呢,可能只顾着去抠那条门缝,必然没有结果。以后隐藏门把手慢慢的变多,相关介绍也慢慢变得多,大家自然就会了解了。
真正影响逃生速度的,其实并非把手的设计方式,而在于车辆有没有内置碰撞自动解锁功能,以及这个功能是不是正常生效。假如没有事故自动解锁,那就算是传统把手,也照样拉不开,路人照样需要砸窗才能救人。
简单来说,碰撞自动解锁这一功能的原理是,在重大事故发生的瞬间,ACU,也是所谓气囊控制模块从传感器中接收到了撞击信号,立即命令气囊弹开,与此同时再传输信号给BCM,即车身控制模块,BCM处理分析之后控制门锁电动机进行解锁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在碰撞的瞬间完成,也就是零点几秒的时间。
除了特别廉价的款式之外,现如今大部分车型都在纸面上装备了这一功能,看起来是比较靠谱的。但实际发生事故时,就变成罗生门了,近两年最出名的事故,就是某日系高端MPV在高速上碰撞起火,车门没有自动解锁,造成乘客遇难。网友翻阅这款车的说明书,上面明确写着配备碰撞自动解锁功能,但是又写了,自动解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失效,被网友讽刺为“自己扇自己耳光”。
但我们客观地说,自动解锁确实存在很多变数,这是碰撞测试都无法准确测出来的。比如车辆的系统主要是依靠12V电池供电,大部分前驱车都是将12V蓄电池布置在前机舱内,机舱一旦受碰撞就会溃缩吸能,被挤压的12V电池自然也失效了,没有电的话,车锁机构就失去了能量来源,还怎么解锁呢?有些车企未解决这个问题,在ACU和BCM内部安装了大容量储能电容器,可以在紧急状况下替代12V电池,短暂提供几秒钟的电力,虽然短,也足够车门解锁了。
但这还不够,因为BCM本身也可能在撞击的瞬间损坏,因为它一般被布置在仪表台后方或者机舱中,在正面撞击时同样逃不过挤压,如果BCM自己都失效了,自然无法发出解锁命令。车企固然能改变BCM的安装的地方,将它移到尾部或者车底,但是又会产生新的问题,追尾了怎么办、蹭底了怎么办?
就算BCM正常,模块之间的通讯线路也存在失效风险,无论多高级的车,都是通过简单的线束来传递信号、下达命令,线束末端,也都是用塑料插头来固定。碰撞时那么大的破坏力,无论是线束破裂还是插头松动,都可能会发生。
所以自动解锁是一个没有最佳答案的问题,车企永远只能尽量提高自动解锁成功的概率,没办法保证出事后100%解锁。反过来说,你想为了安全选一个自动解锁绝对靠谱的车,也是挑不准的。我们能给大家的思路就是,在项目固定、撞击位置固定的碰撞测试中,都没办法做到成功解锁的车,还是避坑为妙。
上一篇:【48812】网传视频“塑料片秒开家用防盗门” 记者试验:不到5秒X光片刷开防盗门
下一篇:生態水循環體系加快構建 讓定心水流進千萬家
相关新闻
2024-02-08
2024-02-08
2024-02-11
2024-03-02
2024-03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