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
爱游戏展览展示工程

02

爱游戏展览展示工程

如果退伍军人优待证电子版在全国普及推广我肯定会举双手赞成

时间: 2025-04-17 04:54:53 |   作者: 智能锁系列


产品详情


  今天是2025年3月16日,距离福州市退伍军人电子优待证正式上线天。当我点开朋友圈,看到一位福州战友晒出手机里“榕城老兵”平台亮出的电子优待证时,内心既羡慕又感慨——这张小小的二维码,承载的不仅是技术升级的便利,更是一场关于退伍军人权益保障的“破局”实验。

  作为一名服役12年的退伍老兵,我始终记得2022年拿到实体优待证时的复杂心情。红彤彤的卡片上印着“光荣”二字,但实际使用中却屡屡碰壁:去邻县探亲,公交司机摆手说“这里不认外地证”;跨省旅游时,景区窗口的工作人员翻来覆去检查卡片真伪,最后摇头递回……地域割裂的优待政策,让这张证成了“本地卡”,甚至被战友调侃为“塑料版荣誉”。而如今,电子优待证的全国普及计划,似乎正在撕开这道横亘多年的行政壁垒。

  去年无锡市试点电子优待证时,我曾专门研究过其运行机制:通过人脸识别与居民身份证双重认证,将退伍军人信息接入全国统一数据库,实时更新优待项目,甚至能根据定位自动推送本地可享的优惠。这种“一码通行”的设计,本质上是用数字技术倒逼政策统一。比如过去某地公交公司拒绝异地优待证,往往是出于财政分担的顾虑,而电子系统通过精准记录使用次数、自动结算补贴,反而能消除地方政府的后顾之忧。

  更值得关注的是,电子证照带来的“数据穿透力”正在重塑管理思维。以往优待项目依赖各地自发签约,难免出现“有的城市签约百家商户,有的城市仅有零星合作”的尴尬。而全国联网后,管理部门能够最终靠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退伍军人的高频需求——例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兵更关注医疗优惠,年轻退伍军人则偏好就业培训资源——进而推动优待政策从“撒胡椒面”转向“按需定制”。

  然而,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始终存在。去年某地试点时,曾有老兵担忧:万一手机丢了,电子优待证被冒用怎么办?对此,无锡市的做法颇具参考价值:其电子证采用“证码合一”技术,每次亮码生成动态加密二维码,并叠加时间戳防止截屏盗用。这种设计比实体卡的静态信息更安全——毕竟丢失实体卡后,他人仍可凭卡面编号冒领优惠,而动态码相当于给优待权益加装了“指纹锁”。

  但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数据整合背后的权力边界。退伍军人信息涉及服役经历、伤残等级等敏感内容,当这一些数据从分散的地方档案柜迁移到全国统一云平台时,如何防止信息泄露?如何避免商业机构滥用数据来进行精准营销?2024年深圳试点时便发生过争议:某APP要求获取退伍军人通讯录权限,否则就没办法申领电子证,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改为“最小必要权限”模式。这说明,电子优待证的推广不能只追求效率,更需建立严格的数据防火墙和权限分级制度,否则“数字尊崇”可能异化为“数字监控”。

  在福州战友的电子证使用视频下,一条留言刺痛了我:“山区老兵连智能手机都没有,怎么办?”据统计,全国60岁以上退伍军人中,23%仍在使用功能机,偏远地区比例更高。当各地热推“扫码优待”时,是否考虑过这些被数字浪潮抛下的人群?

  或许政策设计者早已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。福州市的方案中特别注明:无法线上申请者可携证件到退伍军人服务站办理,工作人员将协助录入信息并打印纸质凭证。这种“线上+线下”的双轨制值得点赞,但它能否持续却存疑——基层服务站普遍人手紧张,长期维持双重系统可能加重行政成本。更深层的是,当社会主流服务全面转向电子化,持纸质凭证的老兵是否会遭遇“隐性歧视”?就像今天许多老人拿着现金却被拒收一样,未来他们是否会被商家以“系统不识别”为由拒绝优待?

 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,退伍军人优待证的电子化绝非简单技术移植,而是一场涉及政策重构、利益协调、权利平衡的深刻变革。从深圳、无锡的早期试水,到福州的最新实践,我们既看到技术赋能带来的效率飞跃,也窥见数字时代特有的公平困境。

  但无论如何,这场变革的方向值得肯定。当一位西藏老兵能在北京地铁亮码免费通行,当参战老兵的特殊贡献通过电子标签获得社会直观认知,当优待项目从“有没有”升级到“准不准”“暖不暖”,我们终将理解:电子优待证的价值不在于消灭实体卡,而在于用数字化的钥匙,打开全国统一优待制度的大门。

  此刻,我收起手机望向窗外。春日的阳光正洒在小区退伍军人荣誉墙上,那些镌刻着姓名与军功章的金属牌匾熠熠生辉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每一位路过这里的老兵,都能在手机里存着一份同样闪耀的电子勋章——它不再被地域切割,不会被时光磨灭,而是永远鲜活地证明:这一个国家从未忘记那些为她负重前行的人。


上一篇:西屋智能锁安全守护神在线!智享安心每一天
下一篇:智能锁品牌中国十大排行榜